荆楚网-楚天都市讯 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分会场活动前不久在华中师范大学开幕,在开幕式上首映的《走向梦想的日子》,是以该校瘫痪“音乐男孩”李强为原型拍摄的。而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副导演谷传民,曾是华师“最高龄自考生”——2005年,32岁的他告别农民生涯,别妻离子来华师读自考。
如今,这名曾经的山东农民,已成为小有名气的词作家、编剧、导演。
勇于改变
“如果不是年过而立重返校园,我现在可能还在老家农田里插秧”
上周末,乘着来武汉出差的机会,谷传民回到华师校园,在熟悉的桂子山头走一走。这个敦厚的山东汉子,对大学校园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感叹说:“如果不是年过而立重返校园,我现在可能还在老家农田里插秧。”
谷传民出生在山东鄄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爱好文学,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上学,因家庭贫困,为减轻家里负担,谷传民作为菏泽一中的优秀生,却没能报读大学,只读了个职校就踏入了社会。
毕业后,谷传民曾在县里一家大型机械厂上班,后来干脆回家务农,娶妻生子。期间,耐不住寂寞的他,还在一家影视基地“跑龙套”,当群众演员,客串场记……经历越多,他越发感觉自己学识的匮乏,他心里的梦想也越发炽热——2005年秋,32岁的他决定继续读书深造,圆自己一个“大学梦”,做一个勇于改变自己的人。
儿子都6岁了,还去读书上大学?
谷传民的想法遭到亲友们的阻止,“这年头读什么书啊,找个稳定工作不就得了,再说都三十来岁的人了,还去遭那个热桌子冷板凳的罪干啥?”面对亲友的劝阻,谷传民不为所动,毅然告别家乡,来到华师成人教育学院,成为中文系的一名自考生。
年过而立读大学,谷传民很珍惜。
关于校园的回忆,美好中也有苦涩。他说,自己才到华师读书时,英语是最大的难题,为了学英语,他常常熬夜记单词,清晨拿着书本在校园里读英语,因自己的“高龄”和古怪的发音,曾频频招来异样的目光,但因为自己的梦想,他坚持下来了。
“像谷传民这样勤奋、热情、大龄的在校生,现在十分少见。”当年的辅导员赵涛称:“他的年龄全班最大,成绩也稳居前三名。四年大学里,他几乎从来没有缺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