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详情
遥感科学与技术-081202
收藏
本科
四年
工学学士
加入对比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遥感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在测绘、国土、国防、林业、农业、海洋、资源、环境、交通和规划等领域从事传感器的集成与设计、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遥感传感器原理、遥感对地观测机理、遥感数据分析处理和遥感技术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遥感传感器集成、遥感野外数据采集、遥感影像判读与解译、遥感专题制图、航空航天测绘、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遥感应用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地形测绘、专题信息提取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数学、物理、地理、电子、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传感器的集成、遥感对地观测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的应用等技术;
3.具有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务的初步能力;
4.熟悉测绘、遥感、航空航天和计算机等领域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与法规;
5.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训练等;专业教育包含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验与实践训练等,涵盖物体几何与辐射特性、电磁波及其大气传输、卫星轨道与遥感平台、传感器成像机理、影像获取与传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和地理空间信息等核心知识领域;综合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社情国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5学时)、遥感物理基础(36学时)、摄影测量基础(72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5学时)、遥感原理与应用(54学时)、遥感图像解译(36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45学时)、GPS原理及其应用(45学时)、航空与航天数据获取(45学时);成像传感器原理(72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5学时);数字摄影测量(72学时)、近景摄影测量(45学时)、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36学时);空间数据库(54学时)、空间分析(45学时)、网络GIS(54学时)。
示例二:地图学(56学时)、遥感原理及应用(40学时)、摄影测量学(40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48学时)、遥感解译与制图(32学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40学时)、数字摄影测量(24学时)、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40学时)、微波遥感(40学时)、普通地质学(32学时)、自然地理与地质学(40学时)、地质遥感(32学时)、国土资源遥感(32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8学时)。
示例三:遥感原理与方法(54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36学时)、数字摄影测量(45学时)、GIS原理(45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5学时)、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45学时)、地学数理方法(45学时)、人文地理(45学时)、自然地理(45学时)、遥感地学分析(36学时)、大气遥感(45学时)、雷达与卫星气象学(45学时)、3S气象应用(3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学综合实习、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习、传感器原理课程实习、遥感影像判读与解译实习、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定量遥感基础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习、遥感专题图制作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能力:地物光谱及相关数据的野外采集、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航空航天测绘产品生产、遥感应用综合实践设计与实现、生产项目设计与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遥感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在测绘、国土、国防、林业、农业、海洋、资源、环境、交通和规划等领域从事传感器的集成与设计、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遥感传感器原理、遥感对地观测机理、遥感数据分析处理和遥感技术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遥感传感器集成、遥感野外数据采集、遥感影像判读与解译、遥感专题制图、航空航天测绘、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遥感应用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地形测绘、专题信息提取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数学、物理、地理、电子、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传感器的集成、遥感对地观测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的应用等技术;

3.具有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务的初步能力;

4.熟悉测绘、遥感、航空航天和计算机等领域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与法规;

5.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部分构成。通识教育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训练等;专业教育包含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验与实践训练等,涵盖物体几何与辐射特性、电磁波及其大气传输、卫星轨道与遥感平台、传感器成像机理、影像获取与传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和地理空间信息等核心知识领域;综合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社情国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5学时)、遥感物理基础(36学时)、摄影测量基础(72学时)、数字图像处理(45学时)、遥感原理与应用(54学时)、遥感图像解译(36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45学时)、GPS原理及其应用(45学时)、航空与航天数据获取(45学时);成像传感器原理(72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5学时);数字摄影测量(72学时)、近景摄影测量(45学时)、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36学时);空间数据库(54学时)、空间分析(45学时)、网络GIS(54学时)。

示例二:地图学(56学时)、遥感原理及应用(40学时)、摄影测量学(40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48学时)、遥感解译与制图(32学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40学时)、数字摄影测量(24学时)、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40学时)、微波遥感(40学时)、普通地质学(32学时)、自然地理与地质学(40学时)、地质遥感(32学时)、国土资源遥感(32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8学时)。

示例三:遥感原理与方法(54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36学时)、数字摄影测量(45学时)、GIS原理(45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5学时)、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45学时)、地学数理方法(45学时)、人文地理(45学时)、自然地理(45学时)、遥感地学分析(36学时)、大气遥感(45学时)、雷达与卫星气象学(45学时)、3S气象应用(3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学综合实习、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习、传感器原理课程实习、遥感影像判读与解译实习、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定量遥感基础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习、遥感专题图制作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能力:地物光谱及相关数据的野外采集、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航空航天测绘产品生产、遥感应用综合实践设计与实现、生产项目设计与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主修课程
电磁场理论、电子技术应用、航空与航天摄影、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摄影测量学、微波遥感、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模式识别、遥感图像解译、环境保护与规划、数学规划与测量中的应用、计算机视觉、海洋测绘、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信息论、地图投影与变换。
选考学科建议
3+3省份:物理 3+1+2省份:首选物理,再选地理/化学
专业前景
测绘类企业:摄影测量、工程测绘、地图绘制、图像处理; IT类企业:3S技术、遥感系统研发、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开启金榜题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