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收藏
辽宁·沈阳市 创立于1931年
医药
公办
学校官网: http://www.cmu.edu.cn/
官方电话: 024-31939069
电子邮箱: bkzsb@cmu.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临床医学 、 法医学 、 护理学 、 预防医学 、 医学影像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
皮肤病与性病学 、 外科学(普外)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 内科学(呼吸系病)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类别
    专业名称
  • 生物科学类(本科)
  • 心理学类(本科)
  •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科)
  • 基础医学类(本科)
  • 临床医学类(本科)
  • 口腔医学类(本科)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科)
  • 药学类(本科)
  • 法医学类(本科)
  • 医学技术类(本科)
  • 护理学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6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42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14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73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内分泌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校本部在编教职工1462人。全校(含附属医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5.1%,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在职的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特聘教授2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8人次。全校教授级708人,副教授级1008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8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83人。
    基本信息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
    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5个学院(学部)、4个研究院。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普通本科专业22个,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学团队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18本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0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1332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3张。
    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7214人,其中博士生1252人,硕士生(含七年制)5514人,普通本科生9407人,预科生23人,外国留学生1018人。
    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0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34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3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5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6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4人、千人层次124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含名誉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6人,担任副主任委员6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0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有434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1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

    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

    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5个学院(学部)、4个研究院。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普通本科专业22个,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学团队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18本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0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1332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3张。

    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7214人,其中博士生1252人,硕士生(含七年制)5514人,普通本科生9407人,预科生23人,外国留学生1018人。

    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0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34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3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5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6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4人、千人层次124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含名誉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6人,担任副主任委员6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0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有434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1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

    历史沿革
  • 1931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31年11月20日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第一所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

  • 1932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设立军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

  •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于10月中旬从瑞金出发。

  • 1936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

  • 1940年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学校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军医期为四年制,制药班为三年制,调剂班为一年制。

  • 1945年11月18日

    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 1946年7月

    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 1947年1月

    中国医科大学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

  • 1948年

    中国医科大学设立4所分校,在龙井将吉林军大分校设立为第一分校,以内科为主;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为主;将通辽市辽东军区医专设立为第三分校;将平谷地区冀热辽医专设立为第四分校。

  • 1948年10月

    中国医科大学接收原长春大学医学院,组成长春军医大学;第一、第二分校合并为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合并到总校;第四分校组建为现承德医学院。

  • 1948年11月

    中国医科大学进驻沈阳,先后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施医院医学堂,1883年由英国基督教联合长老会派遣的医学传教士建立)。

  • 1949年5月

    中国医科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学校设基础一院、基础二院、内科学院、外科学院、牙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妇婴学院等8个学院。

  • 1949年7月

    东北药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药学院。

  • 1950年3月

    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在全国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为五年制。

  • 1952年10月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改名为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脱离中国医科大学建制。

  • 1954年8月

    东北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撤消,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领导。

  • 1955年7月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设卫生教研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 1955年8月

    建立医疗系、儿科学系。

  • 1955年10月

    中国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卫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使中国医科大学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 1956年9月

    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沈阳医学院。

  • 1962年

    公共卫生学系重新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 1976年

    开始承担培养留学生任务,来至8个国家的留学生入学。

  • 1976年

    学校重建公共卫生学系。

  • 1978年3月

    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

  • 1978年9月

    中国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次设立六年制英语医学班。

  • 1981年11月

    国务院批准中国医科大学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和导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1个。

  • 1987年5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举行开院典礼,成为辽宁省第一所大学本科口腔专业教学医院。

  • 1994年5月

    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基础医学部建制基础上成立基础医学院。

  • 2010年

    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 2010年5月

    该校沈北新区新校园建设用地获国务院正式批准。

  • 2010年7月

    新校园奠基仪式在沈北新区新校园场区。

  • 2010年9月

    该校与英国女王大学签署教学、科研战略合作协议。

  • 2010年10月

    该校与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 2011年

    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 2014年11月

    老校区搬迁至沈北校区。

  • 2015年12月

    中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学科、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学术影响力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 。

  • 2016年

    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中国医科大学。

  • 2017年

    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 2017年

    辽宁省计划生育研究院划转中国医科大学。

  • 2018年9月26日

    中国医科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