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收藏
北京·北京市 创立于1940年
理工
985
211
双一流
中央部委
强基计划
公办
学校官网: http://www.bit.edu.cn/
官方电话: 010-68913345,010-68949926
电子邮箱: admission@bit.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工业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保密与信息安全工程 、 安全工程 、 机械工程 、 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自动化 、 电子封装技术 、 车辆工程 、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 、 软件工程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 装甲车车辆工程 、 信息对抗技术 、 通信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机械工程 、 光学工程 、 兵器科学与技术 、 工程力学 、 物理电子学 、 应用化学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材料学 、 飞行器设计
  • 类别
    专业名称
  • 艺术设计类(专科)
  •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历史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物理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生物科学类(本科)
  • 统计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本科)
  • 航空航天类(本科)
  • 兵器类(本科)
  •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工程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工业工程类(本科)
  • 设计学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22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6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38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3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300余名,汇聚了22名两院院士、3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3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0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基本信息
    北京理工大学创立于1940年,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在英国QS教育集团公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居世界第389名、亚洲第76名、中国大陆第17名。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栉风沐雨,北京理工大学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历久弥坚。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现设有20个专业学院,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全世界前1‰,形成了“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和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有教职工3342名,汇聚了21名院士、40名“千人计划”入选者、3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3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拥有1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立德树人,北京理工大学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传承文明。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建校以来的近30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2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43位院士;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255人,其中本科生14612人,硕士研究生8809人,博士研究生3595人,学位留学生1135人;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和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近四年来,学校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家、市级各类竞赛35743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5690人次,参与学生数及获奖数位居全国前列。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连续九届共15件作品获“十佳作品”奖,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其中,“新型节肢机器人”作为全国高校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唯一参展作品参加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展”。2017年,学生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无人机及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冠军。近四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8.23%。面向国际,学校已经与6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50多所合作院校设立学生交换项目,形成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全球网络。
    矢志创新,北京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奉献世界科技发展中展现担当。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等,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在“9·3”大阅兵的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学校参与了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在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的45个方(梯)队中,参与了8个作战群、29个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投入总量近100亿元,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牵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数目方面位列全国高校第3位,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总数、授权国防专利和有效国防专利数均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
    号角激昂,北京理工大学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扬帆起航。“延安根、军工魂”,是镌刻进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创立于1940年,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在英国QS教育集团公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居世界第389名、亚洲第76名、中国大陆第17名。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栉风沐雨,北京理工大学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历久弥坚。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现设有20个专业学院,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全世界前1‰,形成了“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和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有教职工3342名,汇聚了21名院士、40名“千人计划”入选者、3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3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拥有1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立德树人,北京理工大学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传承文明。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建校以来的近30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2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43位院士;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255人,其中本科生14612人,硕士研究生8809人,博士研究生3595人,学位留学生1135人;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和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近四年来,学校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家、市级各类竞赛35743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5690人次,参与学生数及获奖数位居全国前列。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连续九届共15件作品获“十佳作品”奖,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其中,“新型节肢机器人”作为全国高校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唯一参展作品参加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展”。2017年,学生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无人机及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冠军。近四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8.23%。面向国际,学校已经与6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50多所合作院校设立学生交换项目,形成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全球网络。

    矢志创新,北京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奉献世界科技发展中展现担当。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20公里远程照相机等,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在“9·3”大阅兵的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学校参与了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在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的45个方(梯)队中,参与了8个作战群、29个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投入总量近100亿元,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牵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数目方面位列全国高校第3位,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总数、授权国防专利和有效国防专利数均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

    号角激昂,北京理工大学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扬帆起航。“延安根、军工魂”,是镌刻进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四个服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历史沿革
  • 1940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40年3月

    延安自然科学院成立。

  • 1943年

    并入延安大学改称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

  • 1946年1月

    在张家口与晋察冀边区工业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

  • 1946年11月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铁路学院合并成立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

  • 1947年

    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

  • 1948年10月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作为华北大学的一个独立学院。

  • 1949年8月

    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入北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为满足当时重工业的急需,学校在原有的机电班、冶金班、预备班、高职部等班级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物理探矿班和俄文专修科。

  • 1949年11月

    华北大学工学院高职部并入国立高工。

  • 1950年9月

    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

  • 1951年11月18日

    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自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

  • 1952年8月

    北京工业学院冶金系、采矿系及钢铁机械专修科与其他院校相关科系共同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

  • 1952年9月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并入北京工业学院,后改为北京工业学院预科。

  • 1952年10月

    北京工业学院采矿及冶金专修科部分师生调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 1952年11月

    北京工业学院航空工程系与其他院校航空院系共同组建了北京航空学院。

  • 1952年11月

    北京兵工专门学校兵工专业并入北京工业学院。

  • 1953年

    北京工业学院开始研究生教育。

  • 1959年

    成为国家首批颁布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 1961年7月

    北京工业学院火炮、自动武器、炮弹等专业整编为太原机械学院(现中北大学)。

  • 1969年

    学校划归第五机械工业部(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领导。

  • 1981年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

  • 1983年

    经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钦点,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贷款支持的中国14所著名大学之一。

  • 1984年

    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

  • 1988年4月2日

    为适应学校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的需要,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 1991年

    学校划归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领导。

  • 1992年

    经中央指定,学校成为国家首批确立的14所副部级高校之一。同年,学校创建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2003年得到国家大学科技园授牌)。 

  • 1995年

    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 1999年

    学校划归国防科工委管理,同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

  • 2000年

    被国家批准成为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

  • 2001年12月

    入选教育部、国家计委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 

  • 2007年

    入选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 2008年

    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同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 2010年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1年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2年

    入选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2014年

    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2011计划”)。

  • 2016年12月

    入选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5月

    学校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 2017年6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成立,学校为其成员之一。

  • 2017年7月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7年9月

    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2018年3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7月

    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9年2月

    北京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 2019年5月

    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 2019年9月

    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 2019年10月

    北京理工大学与唐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

  • 2019年11月

    北京理工大学传统手工艺术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