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收藏
北京·北京市 创立于1896年
理工
211
双一流
百年老校
公办
官方电话: 010-51688441
电子邮箱: jwss@bjtu.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软件工程 、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 物流管理 、 交通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土木工程 、 经济学 、 自动化 、 交通运输 、 车辆工程 、 通信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产业经济学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类别
    专业名称
  • 经济学类(本科)
  • 金融学类(本科)
  • 法学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物理学类(本科)
  • 生物科学类(本科)
  • 统计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交通运输类(本科)
  • 建筑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
  • 工业工程类(本科)
  • 电子商务类(本科)
  • 旅游管理类(本科)
  • 设计学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20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42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34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100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工程实验室
    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全校在职教职工2972人,其中专任教师1877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28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774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6人。
    基本信息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2017年,中国共产党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明确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北京交通大学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宁滨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项主持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成绩,系统科学连续第四次蝉联全国第一,系统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被评为A类,另有7个学科进入前20%。学校在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均实现榜上有名,首次进入THE世界大学排行榜和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学科国际排名稳步提升。3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排名前1.5‰。10个学科入围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500强,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中国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通信工程学科中国排名第10、世界排名第38。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以及工学领域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其中工学领域排名97、大陆排名17。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等6个学科入围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专业服务,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各项任务,坚持“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2015年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等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校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有工程博士、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4类专业学位。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2980人,其中专任教师1868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31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772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4620人,博士研究生2913人,硕士研究生803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88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4709人,成人学生7255人,外国留学生总计1865人。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北京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9项。近5年,学校新增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0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获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0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达55%,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和多项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27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7项。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9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5个参与),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牵头)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38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4246篇、EI检索论文6780篇、ISTP检索论文2420篇。申请专利2385项,获授权专利1343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0余场。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4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2.8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007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45个国家的235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2017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提升了学校在国际铁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为学校拓展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主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对话暨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年会。与俄罗斯交通大学签署联合举办詹天佑学院的合作协议;与印尼万隆理工学院签署共建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学校有国家级示范学院1个,“111基地”5个,“111基地”培育项目1个,“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项目1个;累计有17位专家入选高端外国专家项目,4位专家入选“外专千人计划”(3名长期、1名短期);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涉外办学机构2个,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位教育,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49个,吸纳董事单位83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21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学校任教。

    2017年,中国共产党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明确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北京交通大学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宁滨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项主持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成绩,系统科学连续第四次蝉联全国第一,系统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被评为A类,另有7个学科进入前20%。学校在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均实现榜上有名,首次进入THE世界大学排行榜和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学科国际排名稳步提升。3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排名前1.5‰。10个学科入围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500强,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中国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通信工程学科中国排名第10、世界排名第38。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以及工学领域入围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其中工学领域排名97、大陆排名17。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等6个学科入围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专业服务,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各项任务,坚持“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2015年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

    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等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校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有工程博士、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4类专业学位。

    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2980人,其中专任教师1868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131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772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1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人。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4620人,博士研究生2913人,硕士研究生8036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88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4709人,成人学生7255人,外国留学生总计1865人。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北京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9项。近5年,学校新增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0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国家土建类专业评估。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学校获评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获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获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0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达55%,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和多项北京市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学校学生艺术团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27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7项。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9个,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5个参与),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牵头)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北京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首批首都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2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38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4246篇、EI检索论文6780篇、ISTP检索论文2420篇。申请专利2385项,获授权专利1343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0余场。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4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2.8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约1007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45个国家的235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顿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2017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提升了学校在国际铁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为学校拓展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主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对话暨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年会。与俄罗斯交通大学签署联合举办詹天佑学院的合作协议;与印尼万隆理工学院签署共建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学校有国家级示范学院1个,“111基地”5个,“111基地”培育项目1个,“一带一路”教科文卫引智项目1个;累计有17位专家入选高端外国专家项目,4位专家入选“外专千人计划”(3名长期、1名短期);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涉外办学机构2个,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位教育,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49个,吸纳董事单位83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21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历史沿革
  • 1896年

    创办时间

  • 1909年9月

    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司员曾鲲化经过十余月的考察后,起草《上邮传部创办铁路管理学堂书》,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并极力主张创办铁路管理学校。同年,经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上奏清廷批准,于北京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为中国第一所管理学校。

  • 1910年

    为加强邮电事业增设邮电班,学校更名为“交通传习所”,为中国电信工程的开端。

  •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学校改隶中华民国交通部,更名为“交通部交通传习所”,增设电气工程、有线电、无线电等科,开创了中国培养通信人才的先河。

  • 1917年

    中华民国交通部依铁路、邮电的不同,将学校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

  • 1921年

    时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令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所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叶恭绰提出按欧美教育制度办学,设立了董事会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同年,为整合交大三校学科,将平校的无线电、有线电科、电气工程科以及唐校的电机科调往上海,沪校的土木科调整到唐校,部分交通管理科师资调往北平。

  • 1922年5月

    因北洋政府派系纠纷,叶恭绰被迫离职,交通大学存在不足一年即解体。

  • 1923年

    学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 1928年6月

    北京交通大学更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 1928年9月

    平、沪、唐三校再次合并组成“交通大学“

  • 1928年10月

    学校改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

  • 1929年2月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的孙科训令平院独立,学院更名为“交通大学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 1929年7月

    更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 1937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先后沦陷。专任教师王芳荃带领部分学生到上海交通大学借校舍办学

  • 1938年1月

    交通大学平校并入同在湖南省湘潭县的唐山工程学院,成为“唐山工学院铁道管理系”

  • 1938年5月

    学校迁至湖南省湘乡县。

  • 1939年1月

    学校被迫迁至贵州省平越县(今贵州省福泉市)。

  • 1942年1月

    中华民国教育部令学校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含平、唐两院)。

  • 1944年

    学校又迁至四川省璧山县丁家坳(今属重庆市),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

  • 1946年4月

    原平、唐两院分离,原平院迁回北平,更名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 1949年7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下令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与唐山工学院组建为“中国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任命桥梁专家茅以升为校长,中国交通运输学科的奠基人、铁道运输专家金士宣为副校长。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另设唐山学校,增设铁道电信系。

  • 1950年8月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令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

  • 1951年

    毛泽东主席为北方交通大学亲笔题写校名,原帖至今保存在北京交大校史馆内。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大学”四字都是从该校原帖取得,同年8月,学校由府右街旧址迁往西直门外上园村现址,并增设铁道商务系。

  • 1952年

    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领导。

  • 1953年

    铁道部决定哈尔滨铁道学院与北京铁道学院合并。

  • 1954年

    开始研究生教育。

  • 1956年

    开始研究生教育。学校新建恢复了铁道建筑(土木)系、铁道机械系、电气化工程系和应用理学系。

  • 1958年

    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运输系、电机系部分师资成建制迁入兰州同唐山铁道学院部分师资共同组建兰州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同时调入兰州铁道学院。

  • 1960年

    中共中央批准北京铁道学院为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正常教学、招生工作。

  • 1970年

    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学校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同年,学校准备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但由于学校仪器、图书、 物资太多,实际上仍在北京办学。

  • 1977年

    文革结束,国务院批准学校由石家庄市转回北京,学校开始正常教学、招生工作;同年,学校成立电子工程系。

  • 1981年

    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可自行审定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任职资格。

  • 1984年

    设立研究生部。

  • 1985年

    学校建筑系复系,恢复本科招生

  • 1991年

    建筑系改学制为5年。

  • 1995年

    学校法律系复系。

  • 1997年

    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铁道部专家评审,成为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 1999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2000年

    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同年获准试办研究生院。

  • 2003年

    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 2004年6月

    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是中国56所研究生院单位之一。

  • 2007年

    学校首次入选国家“111计划”。

  • 2008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2008年

    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同年成为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

  • 2009年

    被设立为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同年成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 2010年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高校,同年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1年10月

    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创始成员。

  • 2012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协议,学校实现“两部一市”共建。

  • 2013年4月

    由学校独立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14所中心之一。

  • 2013年11月26日

    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北京交通大学正式签约,双方在威海南海新区共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

  • 2015年1月

    “北京交通大学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

  • 2015年4月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12月,学校牵头成立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

  • 2015年4月19日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威海校区位于山东省威海南海新区,由威海市政府整体规划和建设,校区占地74.1公顷,规划建设面积22.6万平方米。

  • 2015年9月7日

    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揭牌仪式暨2015级学生开学典礼在威海校区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举行。12月18日,北京交通大学在威海举办的事业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威海)获批设立。

  • 2016年4月18日

    北京交通大学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

  • 2016年5月

    学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2016年9月11日

    举行揭牌仪式。学院设有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数字媒体艺术4个本科专业和电子与通信工程、物流工程2个研究生专业。

  • 2017年3月13日

    北京交通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学院新增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通过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

  • 2017年9月

    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同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和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

  • 2019年7月

    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共建北京交通大学的意见,标志着学校获交通运输部共建支持

  • 2019年9月

    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