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收藏
湖北·武汉市 创立于1898年
综合
985
211
双一流
强基计划
公办
官方电话: 027-87557014,027-87542228
电子邮箱: zs@hust.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城乡规划 、 公共事业管理 、 工程力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通信工程 、 新闻学 、 广播电视学 、 信息安全
国家级重点学科
电气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机械工程 、 光学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妇产科学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内科学(呼吸系病)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生物物理学 、 外科学(泌尿外) 、 外科学(普外) 、 高等教育学 、 麻醉学 、 内科学(血液病)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内科学(心血管病) 、 西方经济学 、 水利水电工程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药理学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内科学(传染病)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类别
    专业名称
  • 哲学类(本科)
  • 经济学类(本科)
  • 财政学类(本科)
  • 金融学类(本科)
  •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
  • 社会学类(本科)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物理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生物科学类(本科)
  • 统计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交通运输类(本科)
  • 海洋工程类(本科)
  • 核工程类(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科)
  • 建筑类(本科)
  • 生物工程类(本科)
  • 临床医学类(本科)
  • 口腔医学类(本科)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科)
  • 中西医结合类(本科)
  • 药学类(本科)
  • 法医学类(本科)
  • 医学技术类(本科)
  • 护理学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
  • 工业工程类(本科)
  •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
  • 设计学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39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184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52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225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工程实验室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存储系统 、 器官移植 、 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 、 基本物理量测量 、 智能制造技术 、 生物医学光子学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教授12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9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9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0人。
    基本信息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98个本科专业,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学科进入A+),28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19个进入B+)。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9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9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0万名高级人才。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16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98个本科专业,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学科进入A+),28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19个进入B+)。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9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9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0万名高级人才。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16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历史沿革
  • 1898年

    湖北工艺学堂(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前身)创建。

  • 1907年

    湖北工艺学堂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

  • 1907年10月1日

    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博士创建上海德文医学堂(同济医科大学前身)。

  • 1908年

    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 1912年

    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 1913年

    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

  • 1917年4月23日

    同济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

  • 1917年12月

    同济医工学校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 1922年

    湖北省甲等工业学校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

  • 1924年5月20日

    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科和工科。

  • 1926年

    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 1927年

    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 1927年8月

    同济医工大学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 1935年

    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 1937年

    国立同济大学增设文、理、法等学院。

  • 1948年8月

    同济大学医学院细菌研究所登报招收研究生。 

  • 1949年

    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 1949年

    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 1950年2月

    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划归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

  • 1950年10月

    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 1952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阶段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设专业的高等学校。  

  • 1953年10月15日

    华中理工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成立。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 1955年6月

    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武汉中南卫生专科学校、原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的部分师生也相继并入。

  • 1955年8月

    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 1955年9月

    华中工学院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 1956年

    武汉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 1957年

    华中工学院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

  • 1958年

    华中工学院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 1960年

    华中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 1961年

    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 1961年

    华中工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 1964年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改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 1971年

    武汉机械学院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 1971年

    武汉建筑工程学校与同属建工部的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 1978年

    华中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

  • 1978年

    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 1979年到1982年

    华中工学院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 1979年

    华中工学院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 1981年

    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恢复重建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 1981年

    华中工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1年11月

    武汉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4年

    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 1984年4月

    华中工学院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 1985年7月

    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

  • 1988年1月

    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 1995年

    华中理工大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 1996年2月

    首批获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 1997年

    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1997年

    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 2000年2月

    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武汉科技职工大学)并入华中理工大学。

  • 2000年5月26日

    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 2000年5月26日

    同济医科大学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2001年

    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2006年

    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 2007年

    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 2010年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1年

    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2年

    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

  • 2013年

    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 2015年

    学校成立湖北地区首个航空航天学院。

  • 2017年1月

    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9月

    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 2018年3月

    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11月

    入选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2018年11月

    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 2019年5月

    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 2019年9月

    入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 2019年9月

    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