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收藏
黑龙江·哈尔滨市 创立于1953年
理工
211
双一流
中央部委
公办
官方电话: 0451-82519740,0451-82519222
电子邮箱: zhaoban@hrbeu.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自动化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轮机工程 、 水声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水声)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核工程与核技术
国家级重点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类别
    专业名称
  • 金融学类(本科)
  • 法学类(本科)
  • 社会学类(本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物理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水利类(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本科)
  • 交通运输类(本科)
  • 海洋工程类(本科)
  • 航空航天类(本科)
  • 兵器类(本科)
  • 核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电子商务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12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2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28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8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85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057人。教师队伍中现有院士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8人、“千人计划”青年学者6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人,“龙江学者”支持计划入选者1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7个。
    基本信息
    系出名门之后、办学基础扎实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四方共建“双一流”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简称“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40.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7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17个专业学院(系、部);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家联合研究中心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5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纸质藏书262.05万册。现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本科招生专业(类)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专业领先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长期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在相关领域内代表国家技术发展水平。学校围绕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支撑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和国防建设需求,进而引领学术前沿。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A+、控制科学与工程获评A-,核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均进入全国排名前20%。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本科招生专业(类)2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
    学校科研工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防需求,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高性能舰船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当前,学校是我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我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中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是“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海勇士潜水器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国产化的装备提供方,为我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在国内首次完成5艘UUV水声组网。学校突破了水下无人系统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的第一型水下无人潜航器填补了海军装备空白。“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项目57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余项,其中科技奖励110余项。牵头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和“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0年科技经费到款19.19亿元,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作为“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海洋石油981平台)”项目主要参研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学校获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师资力量雄厚、精英人才摇篮
    学校现有教授450人,副教授655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65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65人。学校重视教学,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的比例近90%,高水平实验室等资源充沛,师资雄厚,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教学质量高。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2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我校毕业生占3/5左右,中国船舶工业系统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干部中,我校毕业生占1/3左右,为蛟龙号、华龙一号、国产航母研发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系出名门之后、办学基础扎实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四方共建“双一流”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简称“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40.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7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17个专业学院(系、部);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国家联合研究中心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5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图书馆共有纸质藏书262.05万册。现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9个,本科招生专业(类)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专业领先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形成了“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长期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在相关领域内代表国家技术发展水平。学校围绕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支撑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和国防建设需求,进而引领学术前沿。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A+、控制科学与工程获评A-,核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均进入全国排名前20%。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本科招生专业(类)2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

    学校科研工作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国防需求,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评估、高性能舰船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当前,学校是我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我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中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是“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海勇士潜水器水下导航定位系统国产化的装备提供方,为我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新船型开发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技术支撑。在国内首次完成5艘UUV水声组网。学校突破了水下无人系统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的第一型水下无人潜航器填补了海军装备空白。“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项目57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余项,其中科技奖励110余项。牵头成立“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和“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0年科技经费到款19.19亿元,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作为“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海洋石油981平台)”项目主要参研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学校获评“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

    师资力量雄厚、精英人才摇篮

    学校现有教授450人,副教授655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65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65人。学校重视教学,教授、副教授参与本科教学的比例近90%,高水平实验室等资源充沛,师资雄厚,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教学质量高。

    学校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2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我校毕业生占3/5左右,中国船舶工业系统的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干部中,我校毕业生占1/3左右,为蛟龙号、华龙一号、国产航母研发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 1953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53年9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

  • 1959年

    军事工程学院被确定为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 1960年到1962年

    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往南京,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系;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 1966年4月1日

    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隶属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领导。 

  • 1970年

    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现发展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

  • 1978年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 1981年11月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 1994年4月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 1996年

    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 2002年

    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原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学校实施重点共建。

  • 2003年

    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 2006年

    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2007年

    原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

  • 2008年

    学校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 2010年6月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1年

    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 2012年5月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2年9月

    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 2017年1月

    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6月

    哈军工纪念馆入选国家第三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 2017年7月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7年9月

    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2017年12月

    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 2018年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

  • 2018年3月

    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7月

    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2019年3月

    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 2019年12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