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海军军医大学
海军军医大学
收藏
上海·上海市 创立于1949年
军事
211
双一流
公办
官方电话: 021-81870199
电子邮箱: Webmaster@smmu.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重点学科
军事航海医学 、 野战护理学 、 军事预防与防护医学 、 军事药学 、 热带医学 、 中医中药野战应用 、 卫生勤务 、 后方专业勤务 、 药学 、 基础医学 、 外科学(泌尿外) 、 生理学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外科学(烧伤) 、 病原生物学 、 外科学(普外) 、 药物分析化学 、 药剂学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外科学(骨外) 、 内科学(消化系病) 、 外科学(整形) 、 免疫学 、 生药学 、 放射医学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药理学 、 法医学 、 药物化学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外科学(胸心外) 、 遗传学 、 外科学(神外)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外科学(野战外)
基本信息
海军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创建于1949年,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由原总后勤部转隶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2017年转隶海军,组建海军军医大学,对外可称第二军医大学。
学校是一所培养卫生事业专门人才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严谨、献身”的校训,逐步形成了以“博雅、仁爱、笃行”为精神内核的“红十字方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援柬援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任务,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亚丁湾护航、极地科考、和谐使命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建校以来,涌现出“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模范军医”吕士才、“模范女医务工作者”李兰丁、“甘为人梯的一代名师”孔宪涛、“时代需要的真正科学家”陈宜张、“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南京路上爱民天使”长征医院血透中心等一大批时代典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校综合实力全军领跑。学校现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校设有全国唯一的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现有的海军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中医系、麻醉系均为全军唯一的专业系。学校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个,二、三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6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校始终处于全军院校和全国医科院校第一方阵,在2019年最新世界大学排名(ESI)中,有7个学科入选全球前1%,位居全军院校第一。
名师大家精英云集。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军队输送了12万余名合格医学人才,培养了全军85%以上的海军卫生干部、80%的卫勤管理干部、85%的军事药学人才。以吴孟超院士为代表的8名院士数,领跑全国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除外)。学校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7人入选何梁何利奖,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还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选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奖励计划,人才数质量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为学校教育事业领航导向。
教书育人独树一帜。近年来,学校重点实施了“顶天立地”教育行动计划,构建了学员绩点和荣誉学分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优学优分的阳光分配,率先开展本科学员出国游学制度等重要教改举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并在全军院校教学评价中,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院校之首,入选1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和全军院校第一名,本科学员在各类国际、国家、军队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0余项。建国60周年时,学校有4位专家或毕业生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先进模范人物”。
科研创新名列前茅。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军队后勤科研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2005年,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全军后勤系统和上海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肝胆外科荣获国家首批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十二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奖总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2016-2018年位居全国第16位(前30名中,唯一的军队院校,唯一单科院校)。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数量位居全军之首。获批新药和专利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军院校第一。
医疗水平精湛高超。学校在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术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首例和全国第一,获得了全国医学领域首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创新团队奖。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建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全军专科中心、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烧创伤救治中心。长海、长征、东方肝胆外科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享誉全国,“烧伤、心脏、肝胆外科”、“骨科、脑外、肾脏病”传统医疗特色优势明显,泌尿外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等形成了新的品牌。
办学条件现代一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场馆、实验室、室内恒温游泳馆等完善的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慕课课程逐渐配套和系列化,“红十字”远程教育网全军闻名。学校图书馆现代舒适,WIFI全覆盖,学员可随时在网上查阅图书和资料,文献资源保障范围及保障能力位居全军院校前列。生活保障上,学员宿舍空调全覆盖,学员食堂莱肴品种丰富、特色菜系众多,可满足同学们不同口味的需要。学校设有教育超市、邮政所、票务中心、文印中心、彩扩中心、工商银行、洗浴室、理发店、洗衣房等生活设施,极大方便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对外交流开创先河。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泰国皇家陆军医学院等多个国家(地区)的众多名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每年选派30余名本科生出国游学交流;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学术大师来校讲学交流,担任客座和名誉教授;接待外国部长级以上领导来访200余人,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1500余名军事医学留学人员,中外生长军官同班施训六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享誉国内外。与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逐步实现了与国内一流高校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互通和学位互授,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氛围深厚浓郁。学员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还能体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每两年举办“军大艺术节”、“军事运动会”和“学生团队文化节”,经常性地开展“军校大讲堂”、“学员讲堂”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现有学生团队30余个,涉及众多学员兴趣领域;学校不断加强军乐团、舞蹈队、专家教授合唱团等品牌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出“红十字”勇士、海狼和战救三支突击队,先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军内外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30余年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4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海军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创建于1949年,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由原总后勤部转隶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2017年转隶海军,组建海军军医大学,对外可称第二军医大学。

学校是一所培养卫生事业专门人才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严谨、献身”的校训,逐步形成了以“博雅、仁爱、笃行”为精神内核的“红十字方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援柬援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任务,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亚丁湾护航、极地科考、和谐使命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建校以来,涌现出“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模范军医”吕士才、“模范女医务工作者”李兰丁、“甘为人梯的一代名师”孔宪涛、“时代需要的真正科学家”陈宜张、“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南京路上爱民天使”长征医院血透中心等一大批时代典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学校综合实力全军领跑。学校现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校设有全国唯一的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现有的海军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中医系、麻醉系均为全军唯一的专业系。学校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个,二、三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6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校始终处于全军院校和全国医科院校第一方阵,在2019年最新世界大学排名(ESI)中,有7个学科入选全球前1%,位居全军院校第一。

名师大家精英云集。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军队输送了12万余名合格医学人才,培养了全军85%以上的海军卫生干部、80%的卫勤管理干部、85%的军事药学人才。以吴孟超院士为代表的8名院士数,领跑全国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除外)。学校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7人入选何梁何利奖,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还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选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奖励计划,人才数质量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为学校教育事业领航导向。

教书育人独树一帜。近年来,学校重点实施了“顶天立地”教育行动计划,构建了学员绩点和荣誉学分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优学优分的阳光分配,率先开展本科学员出国游学制度等重要教改举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并在全军院校教学评价中,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院校之首,入选1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和全军院校第一名,本科学员在各类国际、国家、军队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0余项。建国60周年时,学校有4位专家或毕业生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先进模范人物”。

科研创新名列前茅。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军队后勤科研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2005年,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全军后勤系统和上海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肝胆外科荣获国家首批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十二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奖总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2016-2018年位居全国第16位(前30名中,唯一的军队院校,唯一单科院校)。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数量位居全军之首。获批新药和专利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军院校第一。

医疗水平精湛高超。学校在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术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首例和全国第一,获得了全国医学领域首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创新团队奖。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建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全军专科中心、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烧创伤救治中心。长海、长征、东方肝胆外科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享誉全国,“烧伤、心脏、肝胆外科”、“骨科、脑外、肾脏病”传统医疗特色优势明显,泌尿外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等形成了新的品牌。

办学条件现代一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场馆、实验室、室内恒温游泳馆等完善的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慕课课程逐渐配套和系列化,“红十字”远程教育网全军闻名。学校图书馆现代舒适,WIFI全覆盖,学员可随时在网上查阅图书和资料,文献资源保障范围及保障能力位居全军院校前列。生活保障上,学员宿舍空调全覆盖,学员食堂莱肴品种丰富、特色菜系众多,可满足同学们不同口味的需要。学校设有教育超市、邮政所、票务中心、文印中心、彩扩中心、工商银行、洗浴室、理发店、洗衣房等生活设施,极大方便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对外交流开创先河。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泰国皇家陆军医学院等多个国家(地区)的众多名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每年选派30余名本科生出国游学交流;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学术大师来校讲学交流,担任客座和名誉教授;接待外国部长级以上领导来访200余人,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1500余名军事医学留学人员,中外生长军官同班施训六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享誉国内外。与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逐步实现了与国内一流高校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互通和学位互授,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氛围深厚浓郁。学员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还能体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每两年举办“军大艺术节”、“军事运动会”和“学生团队文化节”,经常性地开展“军校大讲堂”、“学员讲堂”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现有学生团队30余个,涉及众多学员兴趣领域;学校不断加强军乐团、舞蹈队、专家教授合唱团等品牌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出“红十字”勇士、海狼和战救三支突击队,先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军内外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30余年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4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 1949年

    正式开学

  • 1949年

    主要由华东医务干部学校、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国民党原国防医学院部分留大陆人员和从地方招聘的专家教授组成

  • 1950年

    更名为上海军医大学

  • 1951年

    由中央军委正式命名为第二军医大学

  • 1954年

    制定了军医和药学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 1960年

    增设了海医系

  • 1969年

    学校奉命搬迁到西安现第四军医大学校址

  • 1975年

    学校又奉命迁回上海

  • 1997年

    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以来,学校教、医、研等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三期、军队“2110工程”二期和总后“530工程”一期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