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收藏
云南·昆明市 创立于1913年
理工
公办
官方电话: 0871-5194108,0871-65192860
电子邮箱: kustzb@126.com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矿物加工工程 、 机械工程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环境工程 、 冶金工程 、 水利水电工程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家级重点学科
有色金属冶金 、 环境工程
  • 类别
    专业名称
  • 金融学类(本科)
  •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
  • 法学类(本科)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地理科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水利类(本科)
  • 测绘类(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本科)
  • 地质类(本科)
  • 矿业类(本科)
  • 交通运输类(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科)
  • 建筑类(本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工程类(本科)
  • 林学类(本科)
  • 临床医学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
  • 工业工程类(本科)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
  • 美术学类(本科)
  • 设计学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8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3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39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39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校有教职工3852人,其中,专任教师2459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360人。学校现有院士9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2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及教师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等。
    基本信息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经济、管理、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给予学校“全国著名高校”的赞誉。学校现有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占地4300余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
    6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优势学科,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支撑学科,生物学、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为新兴学科的特色鲜明“大有色”优势学科群。2015年以来,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含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种;有110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在全国设有近48个函授站(点),有54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在全省有33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中心。
    学校设有28个学院、1个教学部、6个研究院、13个临床教学基地(含9个附属医院、3个教学医院、1个实习医院),3个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城市学院,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设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3144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143人,2017年有各类长短期留学生1557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学校设有“驻昆明理工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145名国防生在读。建校至今已培养各类学生29.2万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3844人,其中,专任教师2356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327人。学校现有院士7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8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及教师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岭高层次人才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培养激励”专项5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2人,“云岭学者”8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9人、后备人才45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3人,云岭青年人才4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云岭教学名师5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9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7个。
    2000年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6项;出版论著1912本,专利授权9569项;2017年科研经费规模达8.97亿元。
    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创业)等国家级平台17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检验站、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9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共43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
    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5项;是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入选学校,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1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学校,有8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学校有5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4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2项。学校有云南省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图书馆藏书313.8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55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累计5500种,网络数据库154个,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
    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长期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同举办孔子学院。在老挝、泰国、越南设立了国外办学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正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抢抓历史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英文名称: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电话:0871-659160990871-65916977传真:0871-65192076
    本科招生办电话:0871-651941080871-63346080
    研究生招生办电话:0871-65112931
    呈贡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邮编:650500
    莲华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邮编:650093
    新迎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东路50号邮编:650051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经济、管理、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给予学校“全国著名高校”的赞誉。学校现有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占地4300余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

    6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优势学科,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支撑学科,生物学、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为新兴学科的特色鲜明“大有色”优势学科群。2015年以来,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含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种;有110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在全国设有近48个函授站(点),有54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在全省有33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中心。

    学校设有28个学院、1个教学部、6个研究院、13个临床教学基地(含9个附属医院、3个教学医院、1个实习医院),3个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城市学院,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设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3144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143人,2017年有各类长短期留学生1557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学校设有“驻昆明理工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145名国防生在读。建校至今已培养各类学生29.2万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3844人,其中,专任教师2356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327人。学校现有院士7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8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及教师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岭高层次人才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培养激励”专项5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2人,“云岭学者”8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9人、后备人才45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3人,云岭青年人才4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云岭教学名师5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9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7个。

    2000年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6项;出版论著1912本,专利授权9569项;2017年科研经费规模达8.97亿元。

    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创业)等国家级平台17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检验站、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9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共43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

    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5项;是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入选学校,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1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学校,有8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学校有5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4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2项。学校有云南省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图书馆藏书313.8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55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累计5500种,网络数据库154个,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

    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长期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同举办孔子学院。在老挝、泰国、越南设立了国外办学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正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抢抓历史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英文名称: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电话:0871-659160990871-65916977传真:0871-65192076

    本科招生办电话:0871-651941080871-63346080

    研究生招生办电话:0871-65112931

    呈贡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邮编:650500

    莲华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邮编:650093

    新迎校区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环城东路50号邮编:650051

    历史沿革
  • 1913年

    云南工矿学堂更名为云南甲种工业学校。

  • 1919年

    省议员大会审议通过龚自知等人提出“本省筹办大学请愿书”。时任云南督军兼省长的唐继尧于9月以云南督军公署、省长公署之名告知省议会,表示“大学之设,必期于成

  • 1921年

    云南甲种工业学校(部分)更名为路政学堂。

  • 1922年

    私立东陆大学宣布成立,次年,正式开学 ,设有本科、预科、附中

  • 1930年

    路政学堂更名为云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 1930年4月

    在原甲种工 业学校基础上,云南省创立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校址原在华山东路大德山双塔寺,后迁至大西门外文昌宫(现龙翔街文林小学)。

  • 1932年

    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设有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工学院(土木、矿冶系),教育学院。昆明工学院,系原私立东陆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和采矿冶金系

  •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昆华工校改名为昆明工业学校。

  • 1952年

    重庆大学有色金属专修科并入云南大学

  • 1953年

    西昌技艺专科学校7名教师调入云南大学工学院

  • 1953年

    贵州大学矿冶系师生及全部设备,机械电机系教师及全部设备,数理及化学两系学生,部分教师,专业设备调入云南大学

  • 1954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54年

    政务院批准的中央高教部1954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中决定:“云南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成为以有色冶金和采矿为重点的多科性工学院,定名‘昆明工学院’”。9月1日,昆明工学院正式宣布成立

  • 1958年

    学校下放给云南省管理

  • 1961年

    云南机械学院、云南煤炭学院、昆明工学院罗茨分院、滇南大学冶金机械系、滇西大学采矿机械系、云南铁道学院、甘肃工业大学(今兰州理工大学)钢铁冶金并入昆明工学院

  • 1961年

    昆明工业学校更名为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

  • 1963年

    滇南大学化工系并入昆明工学院,学校划归冶金工业部管理

  • 1965年5月

    云南省第一工业学校、云南省农业机械学校创建。

  • 1970年

    学校下放给云南省领导

  • 1974年12月11日

    省革委以云南第一工业学校、第三工业学校和农业机械学校的基础上扩建成立云南工学院。

  • 1978年

    学校实行冶金工业部和云南省双重领导,以冶金部为主

  • 1983年

    学校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管理

  • 1984年9月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创建。

  • 1985年3月

    云南化工专科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创建。

  • 1994年9月6日

    经国家教委批准,将云南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昆明分院、电子科技大学昆明分部、云南化工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云南工业大学。

  • 1995年

    昆明工学院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

  • 1998年

    学校实行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与云南省共建,以总公司管理为主的体制。

  • 1998年9月

    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云南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 1999年

    原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昆明理工大学

  • 2004年

    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成建制并入昆明理工大学

  • 2010年

    学校成立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

  • 2010年

    学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 2011年

    学校成立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 2011年3月28日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成立。

  • 2011年10月

    学校入围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 2012年

    云南省人大法制委、云南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 2013年

    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

  • 2016年

    昆明理工大学航空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昆工呈贡校区举行

  • 2017年

    昆明理工大学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9月,学校入选2017年度全国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8年

    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协议,决定共建昆明理工大学

  • 2019年

    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