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 类高校。
天津大学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热情关怀和有力支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曾先后亲临学校视察。长期以来,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天津大学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占地总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建筑面积83.6万平方米。学校校园环境整洁,景色优美,被誉为花园式学校,每年4月中旬的海棠季吸引上万市民前来参观。学校卫津路校区有两座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北洋园校区有一座4.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两校区馆藏书刊总量近300万册,另有多种音像资料、微缩资料1.45万种,电子数据库86个。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期90万平方米建设,于2015年9月投入使用。北洋园校区传承了厚重典雅的北洋元素风貌,同时充满和谐、智慧的现代气息。
现有教职工4727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92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21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2人,“973”首席科学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27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8人,具有正高以上职称的教职工846人,教授779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159人,其中本科生17724人,硕士研究生11410人,博士研究生4025人。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办学思路,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优先”、“质量第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实施综合培养,不断加强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建立起了适应新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7种(参编2种);并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是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入选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2017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8.59%。
在学科建设上,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医、教育、艺术、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现有64个本科专业,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天津大学共有25个一级学科参评,进入A类学科数达到14个。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A+ 档、4个学科进入A档(2%-5%)、9个学科进入A-档(5%-10%)。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进入前5%的学科数增加3个,进入前10%的学科数增加8个。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3个进入ESI前千分之一。由我校牵头培育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认定,成为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7个天津市工程中心,22个天津市国际合作基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2017 年,学校科研成果日益显现,4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2项成果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6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6 项专利获天津市专利奖。2017年,科研经费实现了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实到科技经费总量26.7亿元,获批重点研发计划15 项,排名全国高校前列;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5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68 项。人文社会科学逐渐发展壮大,社科项目立项数量提升、研究领域多元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4 家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据2017年中信所发布数据,2016年度我校SCI收录论文3095篇, EI收录论文3617篇;据学校图书馆数据,2017年我校SCI收录论文数3531篇。学校科技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与省、市、区新签订科技合作协议4个, 新增校企联合研发机构10个,目前已建立校企联合研发机构66个。加强区校科技深度合作,大力推进天津大学(武清)前沿技术研究院、滨海工业研究院、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和山东研究院等异地研究院建设,切实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天津大学建校122年来,为祖国培养了20余万名高层次人才,为我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创立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革命先驱张太雷,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宠惠、王正廷,数学家秦汾,著名诗人徐志摩等无数先贤,“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姚树人,香港实业家荣智健等均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机械学家刘仙洲、化工专家侯德榜、水利学家张含英、物理学家张国藩、教育家李曙森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校友中有“两院”院士60余位,大学校长50余位。建国以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数百名国家特大型企业负责人和总工程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大学校友在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成功“会师”:崔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奥运项目总指挥)、李兴钢(国家体育场 ——“鸟巢”中方设计主持人)、赵小钧(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等十余位领军人物均为天津大学毕业生。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现有各类留学生3046人,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42个国家和地区的210所高校、研究机构及公司签署协议。在海外成立了3所孔子学院,分别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学院和法国尼斯大学孔子学院。
在世纪之初,学校制订了面向新世纪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并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创办时间
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命名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北洋大学堂按照美国近代模式办学,全面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设立头等学堂(大学本科)、二等学堂(预科),学制各为四年。头等学堂设专门学(即科系)四门:工程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
学堂增设铁路专科
设铁路学堂
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学堂校舍为敌兵所霸占,设备、文档案卷遭毁坏,学校被迫停办。
学堂方在西沽(今河北工业大学红桥校区东院)正式复课。分设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三个学门,后应外交需要附设法文班、俄文班。
开办师范科,至此北洋大学已成为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北洋大学堂改名为北洋大学校,直属教育部。
改称国立北洋大学。
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从此,北洋大学进入专办工科时代。
北洋大学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不久大学区制废止,北洋大学暂称“国立北洋工学院”。
成立研究所
开始招收研究生,首届研究生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
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又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由北洋工学院(即天津大学)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即东北大学)合组而成,学院设在陕西城固县古路坝。
国民政府行政院将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升格为国立英士大学,将其工学院划出,独立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任陈荩民为代理院长,因地处浙江泰顺,故史称“泰顺北洋工学院”。
李书田在西安筹建了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下设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两系,并以北洋治学精神主持西京分院。
北洋大学正式复校开学,并增设了理学院,进入理工结合时期。复校后,北洋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制定了“决不忽视穷究学理,同时注重科学应用,使理工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针,并积极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土木、水利、采矿、冶金和化学工程等五个工程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并着手招收研究生,被各界誉为“科学建国的堡垒”。此后,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后返津参加复校。
北洋大学在原校址正式开学复课。
北洋大学隶属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此后,北洋大学进行了增强教师阵容、课程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改造后的北洋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设立理学院、工学院。
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设土木、水利、采矿、纺织、冶金、机械、电机、化工、地质、数学、物理共11个系。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从天津大学调出的科系还有:抽调地质组参与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抽调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为主体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现中国石油大学);航空系并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矿系采煤组调至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水利系农田水利及土壤改良专业调至武汉水利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土木工程系测量专业调至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矿冶工程系调唐山成立河北矿冶学院(现华北理工大学);纺织工程系调出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造纸专业调往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抽调电信系为主体组建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院系调整后,天津大学迁入南开区七里台新校址。
学校重新招收研究生。
从天津大学抽调力量重新组建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
文革爆发,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学校事业的正常发展。
天津大学恢复办学
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天津大学第一批恢复了文革前直属教育部领导的重点高校地位。天津大学陆续建立了天大一分院、二分院、三分院、四分院。后四分院(天津大学建筑分院)成为了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现天津城建大学),一、二、三分院成为了天津理工学院(现天津理工大学)。
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实施学位制并授权天津大学为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
学校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系。
教育部批准学校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
天津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中国首批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
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入选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
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创办时间
天津大学化工专业通过“Master Level”国际认证,天津大学化工专业成为国内高校首家通过IChemE认证,也成为亚洲仅有的两所通过“Master Level”认证的高校。同年,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成立。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
教育部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协议共建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
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牵头组建的“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MBA、EMBA、MPA专业学位教育项目通过世界三大商科教育认证机构之一AMBA的认证,成为国内首所三个项目均通过认证的高校。同年,以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为基础的天津应用数学中心获批成立,成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上海数学中心之后第三个以省市命名、设在高校的数学中心。同年,天津大学相继成立天津市能源研究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国际工程师学院。
国家能源局倡议、天津大学牵头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届能源部长会议上正式成立。
天津大学联手中科招商集团挂牌成立“宣怀学院” 。
学校在北洋园校区召开大会宣布重新整合理学院、成立数学学院。
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与天津市天津医院签署全面合作关系协议,并挂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
天津大学与天津医科大学共同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备忘录。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1月,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揭牌成立,此为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交流基地。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揭牌成立。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天津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市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在福州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落户滨海新城。
天津大学医教联合体成立,学校与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签署全面合作关系协议,合作共建附属医院。
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牵头成立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
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由于成绩最优,香港学员王宠惠成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