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收藏
北京·北京市 创立于1952年
理工
985
211
双一流
中央部委
强基计划
公办
官方电话: 010-82317695,010-82338793,010-82338240
电子邮箱: zsbgs@buaa.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通信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软件工程(包含3个专业方向) 、 电子信息工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国家级重点学科
车辆工程 、 基础数学 、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电气工程 、 机械工程 、 软件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固体力学 、 流体力学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机械电子工程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人机与环境工程 、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 飞行器设计 、 工程力学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类别
    专业名称
  • 经济学类(本科)
  • 金融学类(本科)
  • 法学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物理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地球物理学类(本科)
  • 统计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测绘类(本科)
  • 交通运输类(本科)
  • 航空航天类(本科)
  • 兵器类(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工业工程类(本科)
  • 美术学类(本科)
  • 设计学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21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1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38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3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 、 流体力学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电子政务应用基础设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航空发动机气热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师资力量
    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39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2人。专任教师中,73.75%具有高级职称,83.60%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以23位两院院士、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7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全职在校工作的青年长江学者1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位,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基本信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远景目标。
    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截止2018年4月,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60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截止2018年4月,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39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2人。专任教师中,73.75%具有高级职称,83.60%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以23位两院院士、27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全职在校工作的青年长江学者1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8位,青年千人58位,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1300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实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和精品课程37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和“北航3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4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28届,吸引了6万5千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5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将在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5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截止2018年4月,有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近13年获得1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记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实施“全球校园计划”,建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尖高校共同建设“北斗丝路学院”,开启北斗导航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8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月宫一号”入选“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
    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实施“文化校园建设计划”和“大爱润航工程”,传承创新“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创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我爱我师、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原创音乐剧《罗阳》已成功演出30场,覆盖观众6万余人。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编的《中国美育年鉴》,以近3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了北航的美育实践和文化育人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1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将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加快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第十六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远景目标。

    近年来,学校着力提升办学境界和格局,大力促进空天信融合发展的学科态势,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动科研创新转型发展,务实开展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条件和民生改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综合办学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截止2018年4月,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60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

    学校名师荟萃,人杰地灵。截止2018年4月,目前学校教职工总数达到39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72人。专任教师中,73.75%具有高级职称,83.60%具有博士学位。汇聚了以23位两院院士、27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31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5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全职在校工作的青年长江学者1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8位,青年千人58位,涌现出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1300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把培养拔尖人才与强化爱国担当相结合,在知识创造中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推进大类招生,扩大专业自主选择权,突出厚基础、个性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健全完全学分制。推进通识教育、书院育人,发挥华罗庚班、吴大观班、人文社会科学实验班及高等理工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实验班和荣誉学院的引领辐射作用。构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国际交流三位一体大课堂,强化跨学科实践、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生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重点实施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品牌,探索出大飞机班、发动机班、信息安全班等定制化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和精品课程37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了以“北航1号”、“北航2号”和“北航3号”探空火箭为代表的一大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4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74人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等国家级荣誉称号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28届,吸引了6万5千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5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将在2019年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学生创新创业作品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冠军、亚军各一项。春华秋实,芬芳桃李满天下。建校65载,北航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学术精英、兴业人才和治国栋梁,为国家主流行业和骨干单位输送了20多万优秀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近6年北航有18名校友当选为院士。

    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学校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先导,强化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关键瓶颈技术汇聚、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顶级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科研总量不断扩大,科研经费人均位居全国高校第一。截止2018年4月,有1个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含4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余年来,北航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近年来,学校持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项标志性成果直接应用于国防建设。学校团队参与论证并助力研制的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60余项,其中,近13年获得1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的记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学校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协同增长,实现了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航空、航天、发动机、船舶等国家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获“2011计划”首批认定。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我国航空工程科技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全面融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环北航知识经济圈”,北航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面向全球,开放交融。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T.I.M.E.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联合创办中法工程师学院,融合中法两国工程教育优势,被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典范。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努力建设全新高水平国际化通用工程教育示范学院。实施“全球校园计划”,建立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学生交换、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暑期学校项目,把北航校园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北航学子充分享受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学生,国际学生规模、生源质量、培养层次、教育水平进入全国高校前列。获批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顶尖高校共同建设“北斗丝路学院”,开启北斗导航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科研合作成果显现,建立了8个国家级“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月宫一号”入选“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

    学校文化育人,传承创新。学校实施“文化校园建设计划”和“大爱润航工程”,传承创新“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和“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文化。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航空航天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校史馆、艺文雅苑、致真创享空间、咏曼剧场、艺文空间等文化场馆为阵地,以感动北航、我爱我师、北航大讲堂、驻校艺术家/作家计划、大学生艺术团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传统承续品牌、典型引路品牌、文化景观品牌和人文滋养品牌,在全国高校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原创音乐剧《罗阳》已成功演出30场,覆盖观众6万余人。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编的《中国美育年鉴》,以近3万字的篇幅,系统介绍了北航的美育实践和文化育人典型案例。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文化育人示范项目1项、特色展示项目2项,并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云空高远启征程,星光璀璨映华章。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将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加快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北航梦”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历史沿革
  • 1952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52年10月25日

    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今重庆建筑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成北京航空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

  • 1954年6月

    增设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 1956年至1957年

    在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中国国内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开始不同于苏联模式而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实际需要自行设置新专业,并成立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及喷气发动机原理3个研究室。

  • 1958年

    设立解算装置、火箭地面机械与发射装置专业。

  • 1958年

    北航开展勤工俭学,提倡并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生产的四结合,开展航空型号研制工作。全校师生在100天内完成“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的研制;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为中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了先河。

  • 1959年

    设立航空非金属材料、腐 与表面保护、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控遥测、航空原子能发动机设计等新专业,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导弹控制系统等研究室,连同前已建立的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喷气发动机原理及陀螺仪研究室,形成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心。

  • 1959年5月

    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航成为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

  • 1960年

    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

  • 1961年

    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 个专业。

  • 1977年

    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

  • 1978年

    恢复研究生招生。

  • 1978年

    北航按6大类21个专业组织本科生招生,它们是: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飞行器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数学力学类,含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航空结构力学与强度2个专业; 航空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2个专业;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类,含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形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航空焊接、飞行器制造工程5个专业;航空自动控制类,含航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航空液压气压附件、航空电机电器、飞行器自动控制5个专业;航空电子及计算技术类,含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雷达与导航、微波技术4个专业。

  • 1978年7月

    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 1978年11月

    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

  • 1981年11月26日

    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8年4月

    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989年

    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 1997年

    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 2001年

    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2001年

    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 2006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学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

  • 2007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 2010年

    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0年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1年

    成为国家“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院校之一。

  • 2012年

    入选首批“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 2012年

    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 2016年12月

    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1月

    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9月

    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 2017年9月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 2018年3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12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 2019年1月

    北航与空军军医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019年7月

    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 2019年9月

    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