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59年学校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1972年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学校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成为设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并于2006年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立德树人,攀高行远。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学校始终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崇高大学理想,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路径,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重点实施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学科科研优化提升、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工程,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分三步实现一流办学目标: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到2035年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建教育强国"和"以教育强国"的光荣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校目前设有3个学部:地球科学学部、教育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29个全日制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政治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系)、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亚欧商学院;4个书院:孟宪承书院、经管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8个实体研究院所:古籍研究所、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崇明生态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管理型学院:开放教育学院/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另有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截至2018年3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856人;在校博士研究生2,969人,硕士研究生16,327人;在校留学生(学历生)2,274人。学校有教职工4,128人,其中专任教师2,278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871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院士)13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2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3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及国家教学名师入选者9人,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青年千人2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8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7人,上海市"东方学者"入选者30人,上海市"领军人才及后备"入选者24人,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双百人才计划"入选者(含紫江优秀青年学者、紫江青年学者)143人次。学校主要校区为闵行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和中山北路校区(地址为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校园占地总面积约207公顷。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可授予20种硕士专业学位,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有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3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4个上海市高峰学科(I类1个,II类1个,IV类2个),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4个,B类13个)。学校理工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1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2个上海市高校智库。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学校主办和承办中文学术期刊23种、英文学术期刊4种,两校区图书馆馆藏印刷型文献总量463.8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44个(433个子库)。学校成立基础教育集团,现有自办与合作举办的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共28所(正式招生办学)。学校继续教育坚持管办分离,积极落实国家指令性计划项目,培育高品质非学历教育项目,研发校本研修网络平台。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法国高师集团,美国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2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法国高师集团成立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里昂高师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科学与社会联合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亚欧商学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学校设有国家汉办所属的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8所孔子学院。
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创办大夏大学
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
创办时间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成为新校基础。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学校成立了研究部。
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和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社会系、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物理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史地系的地学人才,交通大学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3系部分师资,同济大学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3系部分师资也调至学校。
举办研究生班。
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成立学校第一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招收首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
文化大革命时期,华东师范大学连续4年没有招生
开始恢复招生
学校受文革影响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相继复校。
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创办夜大学。
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
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联合国援助的20所重点大学之一。
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首批博士和硕士授予单位,12个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51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
学校成为设立研究生院(试办)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
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划归华东师大管理。
与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心理系特殊教育专业合并组建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改为开放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成为中国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学校成立国内第一个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由学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
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学校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共建的“亚欧商学院”正式成立。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分别签署合作协议,联合举办物理学、化学和微电子专业菁英班。
作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涉海高校,华东师大成立海洋科学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庄长恭研究所”成立;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
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首批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东师范大学成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学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举行区校合作共建推进会暨附属医院签约仪式。
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