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收藏
重庆·重庆市 创立于1929年
综合
985
211
双一流
强基计划
公办
学校官网: http://www.cqu.edu.cn/
官方电话: 023-65102371,023-65102370
电子邮箱: zhaosheng@cqu.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市场营销 、 工商管理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城市规划 、 土木工程 、 车辆工程 、 建筑学 、 环境工程 、 采矿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软件工程 、 工程管理
国家级重点学科
技术经济及管理 、 材料学 、 运载器测控及遥感信息传输 、 生物力学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工程热物理 、 精密仪器及机械 、 采矿工程 、 城市规划与设计 、 岩土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电气工程 、 机械工程 、 钢铁冶金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类别
    专业名称
  • 哲学类(本科)
  • 经济学类(本科)
  • 金融学类(本科)
  •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
  • 法学类(本科)
  • 体育学类(本科)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
  • 历史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物理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生物科学类(本科)
  • 统计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测绘类(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本科)
  • 矿业类(本科)
  • 航空航天类(本科)
  • 核工程类(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科)
  • 建筑类(本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工程类(本科)
  • 药学类(本科)
  • 医学技术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
  • 工业工程类(本科)
  •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
  • 美术学类(本科)
  • 设计学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28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51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25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 、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 、 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 、 光电技术与系统 、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 、 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 、 飞行器测控与通信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 、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校在职教职工5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3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2个。
    基本信息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国家高教部(高教部1958年并入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管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附属中心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和虎溪校区。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保持快速向上向好发展势头,综合办学实力、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

    秉持“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己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40余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近年来,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六大育人阵地,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高校。大力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4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物理专业进入“强基计划”。持续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全面推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博士生招生规模增至1000余人。深化“产教融合、跨界培养”,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五年来在全国各类大学生竞赛中获奖4400余项,其中获全国特等奖和一等奖260余项。

    学科建设

    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的思路,实施五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构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持续加大“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推动机械、电气、土木等特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新成立医学院、医学部,高起点推进医学学科加快发展。启动实施《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基础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冶金、仪器、矿业、机械、土木、交通运输等6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

    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和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金字塔”,积极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氛围,以先进体制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的内生动力。现有专任教师3100余人,其中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近200人,国家级创新群体8个,省部级各类人才500余人,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

    科学研究

    深化科研管理服务改革,构建起“1+5”新型科研创新体系,以新的体制机制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加强创新体系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重大项目成果人才培育计划、重点研究基地构筑计划、军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科研前瞻布局,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推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谋划建设合成生物学、未来芯片、量子物质科学等高水平原始创新平台。“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00余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科研总经费屡创新高,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获权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长。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荣获鲁迅文学奖,持续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新型高端智库平台建设,服务科学决策。学校主办的7种期刊入选权威、核心期刊。

    国际合作

    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近20个。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合作办学成效显著。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年均学生出国(境)访学人数达到3700余人。致力于中华文化推广,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积极打造“留学重大”品牌,建成全英文授课硕博项目45个、全英文授课课程300余门。

    社会服务

    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深化拓展校地合作,南京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落地生根。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在月球上种植出第一片绿叶,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成立了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高校董事会,大学科技园获认定为全国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积极推进对口支援高校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定点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力云南省绿春县和重庆开州关面乡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发扬“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的办学传统,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学院;与万州区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与高新区携手推动“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建设,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与沙坪坝区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国际联合研究院;与沙坪坝区、高新区、华为公司共建超算中心;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与璧山区共建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武隆区建设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着力打造成渝科教创新共同体。

    校园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练弘扬“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以一流的大学文化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获评第二批“全国文明校园”。大力选树先进典型,近百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最美高校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潜心打造校史馆及“立德树人”专题展览馆,深入挖掘爱国奉献精神内涵,弘扬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创作《重庆家书》《重庆往事·红色恋人》《光华》《初心·1929》《寅初亭》等原创话剧作品,讲好“重大故事”,展示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传承和打造以川剧为代表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基地。建立师生、校友人物特色档案资源库,打造“重大文库”,传播重大精神。实施建筑文化景观完善工程,学校近现代建筑群和早期建筑群分别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要义、以卓越为灵魂、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办学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育人能力,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国家高教部(高教部1958年并入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管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附属中心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和虎溪校区。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保持快速向上向好发展势头,综合办学实力、学术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人才培养

    秉持“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以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为己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40余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近年来,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六大育人阵地,入选全国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承建高校。大力实施“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流本科教育。4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学、物理专业进入“强基计划”。持续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5个;全面推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招生,博士生招生规模增至1000余人。深化“产教融合、跨界培养”,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五年来在全国各类大学生竞赛中获奖4400余项,其中获全国特等奖和一等奖260余项。

    学科建设

    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的思路,实施五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深化内涵建设,着力构建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持续加大“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推动机械、电气、土木等特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新成立医学院、医学部,高起点推进医学学科加快发展。启动实施《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基础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冶金、仪器、矿业、机械、土木、交通运输等6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名。

    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和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金字塔”,积极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氛围,以先进体制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的内生动力。现有专任教师3100余人,其中院士、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近200人,国家级创新群体8个,省部级各类人才500余人,博士生导师10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

    科学研究

    深化科研管理服务改革,构建起“1+5”新型科研创新体系,以新的体制机制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加强创新体系内涵建设,全面实施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重大项目成果人才培育计划、重点研究基地构筑计划、军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科研前瞻布局,全面融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推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谋划建设合成生物学、未来芯片、量子物质科学等高水平原始创新平台。“十三五”以来,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00余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科研总经费屡创新高,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获权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长。实施人文社科繁荣计划,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荣获鲁迅文学奖,持续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新型高端智库平台建设,服务科学决策。学校主办的7种期刊入选权威、核心期刊。

    国际合作

    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近20个。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合作办学成效显著。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年均学生出国(境)访学人数达到3700余人。致力于中华文化推广,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积极打造“留学重大”品牌,建成全英文授课硕博项目45个、全英文授课课程300余门。

    社会服务

    始终坚持“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深化拓展校地合作,南京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落地生根。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在月球上种植出第一片绿叶,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成立了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高校董事会,大学科技园获认定为全国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积极推进对口支援高校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定点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力云南省绿春县和重庆开州关面乡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发扬“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的办学传统,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学院;与万州区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与高新区携手推动“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建设,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与沙坪坝区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共建国际联合研究院;与沙坪坝区、高新区、华为公司共建超算中心;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与璧山区共建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武隆区建设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着力打造成渝科教创新共同体。

    校园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练弘扬“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以一流的大学文化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获评第二批“全国文明校园”。大力选树先进典型,近百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最美高校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潜心打造校史馆及“立德树人”专题展览馆,深入挖掘爱国奉献精神内涵,弘扬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创作《重庆家书》《重庆往事·红色恋人》《光华》《初心·1929》《寅初亭》等原创话剧作品,讲好“重大故事”,展示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传承和打造以川剧为代表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基地。建立师生、校友人物特色档案资源库,打造“重大文库”,传播重大精神。实施建筑文化景观完善工程,学校近现代建筑群和早期建筑群分别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和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向未来,重庆大学秉承“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坚持以发展为要义、以卓越为灵魂、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办学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育人能力,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

    历史沿革
  • 1929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29年10月12日

    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佳花园成立

  • 1933年

    重庆大学由菜园坝迁入现今地址重庆沙坪坝

  • 1935年

    重庆大学更名为省立重庆大学。开设文、理、农三所学院。

  • 1937年

    国立中央大学和中央工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内迁重庆。

  • 1937年7月

    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创办于南京,设机械、电气、土木、化工四系。

  • 1937年11月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内迁重庆,随后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内迁重庆大学松林坡办学。

  • 1938年

    国立山东大学并入重庆中央大学

  • 1940年

    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中央工业专门学校。

  • 1943年1月3日

    省立重庆大学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

  • 1950年

    中央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共开设机械,土木,化工,电气,航天,建筑,水利七个系。

  • 1950年11月

    国立重庆大学更名为重庆大学

  • 1951年9月

    与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的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现重庆科技学院)合作办学,招收石油工业类专业学生。

  • 1952年到1956年

    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并入重庆大学;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并入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并入重庆大学;川南专科学校机械科和电机科并入重庆大学

  • 1952年到1956年

    石油专业调入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系调入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电讯专业分别调入重庆邮电学院(重庆邮电大学)和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化工系调入成都工学院(四川大学);建筑系与土木系调入重庆土木建筑学院(重庆大学);医学院调入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体育西并入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商学院并入四川财经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调入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文学院、理学院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出去。

  • 1952年

    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机械与电气系并入重庆大学,航天系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工系并入成都工学院(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学校仅剩余土木、水利和建筑三个系。

  • 1952年

    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改称为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同时重庆大学与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西南贸易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川南工业专科学校、西南交通专科学校(重庆交通大学前身)等7校的木土、建筑系科先后并入。

  • 1954年

    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是中央建筑工程部唯一一所直属高等院校,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 1960年

    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 1971年

    重庆交通学院并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 1974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创建。

  • 1978年

    学校大力恢复、重建各个学科,发展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大学。

  • 1978年

    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 1979年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原重庆交通学院部分)复校重庆交通学院,现发展为重庆交通大学。

  • 1981年11月

    重庆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3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

  • 1989年

    成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成员。

  • 1992年

    重庆建筑专科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 1994年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 1996年

    通过教育部“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被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设规划,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 1999年

    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2000年

    成立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 2000年

    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回归组建新的重庆大学。

  • 2000年

    成立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 2001年

    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 2001年

    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2004年

    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国家31所副部级大学之一。

  • 2006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2006年2月

    重庆大学和泰国勿洞市市政局签署合作建立重庆大学孔子学院,是泰国唯一一所由中国大学与泰国市政府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9月,

  • 2006年9月

    参与举办独立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 2007年

    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 2010年6月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0年11月

    由9所工业信息化部和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大学组成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简称“卓越大学联盟”)

  • 2011年3月

    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 2011年6月

    牵头建立重庆市大学联盟,并同北京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 2012年

    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2013年

    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 2014年

    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6年3月

    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 2016年3月

    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

  • 2017年5月

    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 2017年9月

    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被列入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

  • 2017年12月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 2018年1月

    重庆大学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018年

    成立重庆大学医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医学院),重庆大学恢复国立大学时期“文、理、工、商、法、医”的所有学部。

  • 2018年3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9月

    与河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河钢集团—重庆大学西南研究院。 

  • 2019年1月

    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开工。

  • 2019年4月

    重庆文学院与重庆大学图书馆签署合作共建“重庆作家书院”协议,重庆市首个“作家书院”落户重庆大学。

  • 2019年5月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沃土计划”合作协议

  • 2019年5月

    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 2019年7月

    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 2019年9月

    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