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2个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1个) | 10个 |
山东省重点学科 | 21个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13个 |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85个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工程博士,国家首批) | 1个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33个 |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194个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 | 14个 |
本科专业 | 73个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4个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4个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2个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2个 |
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 | 16门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12个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 7个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3个 |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2个 |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 9人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16人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11人 |
山东省“泰山学者” | 41人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9人 |
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10人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8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 2个 |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2个 |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 4个 |
博士后流动站 | 13个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个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个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4个 |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 1个 |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 3个 |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个 |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9个 |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 5个 |
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4个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 | 1个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建) | 1个 |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学、化学) | 2个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1个 |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 | 5个 |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 1个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1个 |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1个 |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4个 |
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2个 |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设有19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2600吨级的“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
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人文社科奖励51项,被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7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4项,授权发明专利91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6项。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有关指标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2个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重点培育学科1个) | 10个 |
山东省重点学科 | 21个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13个 |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85个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工程博士,国家首批) | 1个 |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 33个 |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194个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类别 | 14个 |
本科专业 | 73个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4个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4个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2个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 2个 |
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 | 16门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12个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 7个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3个 |
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 2个 |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 9人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16人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11人 |
山东省“泰山学者” | 41人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9人 |
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10人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8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 2个 |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2个 |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 4个 |
博士后流动站 | 13个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个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个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4个 |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 1个 |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 3个 |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个 |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9个 |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 | 5个 |
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4个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 | 1个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海洋局共建) | 1个 |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学、化学) | 2个 |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 1个 |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111创新引智基地” | 5个 |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 1个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1个 |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1个 |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4个 |
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2个 |
创办时间
私立青岛大学成立
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校合并为国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大设文、理两个学院,分设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物理学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
国立青大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建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国立山大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又迁往四川万县,在青岛只留下校产保管委员会。
国立山大在青岛复校,新成立了水产、地质矿产、农艺、园艺、电机工程等5个系;并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创立了海洋研究所、水产研究所。
在济南的华东大学奉命迁至青岛,与国立山大合并,定名为山东大学。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的部分师生北迁青岛,与学校的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天津市河北水产专科学校停办,部分师生和仪器设备并入水产系。
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组,以及数学、外语等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等为基础,成立了山东海洋学院,并列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教育部撤销山东地质学院建制,其人员和设备并入山东海洋学院,与海洋地质地貌系合并成立海洋地质系。
山东海洋学院划给国家海洋局建制。
“文革”期间,学校被迫停止招生5年。
山东省对高校布局和专业进行调整,水产系并入烟台水产学校。
归建到山东海洋学院。
重归教育部直属。
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整体迁入浮山校区,学校形成了两处办学的格局。
实现了国家教委与山东省共建体制,获得重点支持,首批进入“211工程”序列。
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国家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
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发起成立国际涉海大学联盟,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
加盟中国―加州大学系统"10+10"合作科研联盟。
继鱼山校区、浮山校区之后,中国海洋大学第三个校区——崂山校区于正式启用。
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
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与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合作筹建德克萨斯A&M大学孔子学院。
入选“中欧精英大学联盟”。
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中澳海岸带管理研究中心”。
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共同支持的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于学校成立
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加入“北极大学”联盟,成为我国首个加盟该机构的科教单位。
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共同成立“中澳海洋工程联合研究中心”;
入选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国际南极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加盟国际南极学院。
与东盟水产教育网络签署合作备忘录,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成员校。
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共建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海洋科教创新园区)。
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位列36所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之一。
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加入国际海洋科普联盟。
撤销法政学院,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院数量增加至19所。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四方共建”)正式启动实施。
入选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开工奠基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