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收藏
北京·北京市 创立于1953年
理工
211
双一流
公办
学校官网: http://www.cup.edu.cn/
官方电话: 010-89733245
电子邮箱: sydxzsb@cup.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资源勘查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石油工程 、 自动化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市场营销 、 应用化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
油气田开发工程 、 油气井工程 、 油气储运工程 、 化学工艺 、 矿产普查与勘探 、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 工业催化
  • 类别
    专业名称
  • 经济学类(本科)
  • 金融学类(本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地质学类(本科)
  • 统计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本科)
  • 地质类(本科)
  • 矿业类(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
    师资力量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79人,其中教授246人,副教授383人,学术型博士生导师300人,工程博士生导师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3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5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
    基本信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根据ESI2018年5月更新的数据,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Science(材料科学)和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676人、硕士研究生5620人、博士研究生1253人、留学生455人,在校生总数1.5万余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4人,其中教授239人,副教授374人,博士生导师2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94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2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6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232项。国家级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在2017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排名第7。
    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24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76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5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7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根据ESI2018年5月更新的数据,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Science(材料科学)和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676人、硕士研究生5620人、博士研究生1253人、留学生455人,在校生总数1.5万余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4人,其中教授239人,副教授374人,博士生导师28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4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94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2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6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8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232项。国家级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在2017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排名第7。

    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24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76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5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7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外高校、企业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2017年学校入选北京市外国留学生“一带一路”奖学金项目;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入选首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

    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历史沿革
  • 1953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53年

    以清华大学石油系、化工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的石油石化等系科,创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

  • 1960年

    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行列。

  • 1969年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学校迁至山东东营,更名华东石油学院。

  • 1981年6月

    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

  • 1988年

    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由石油大学(北京)和石油大学(华东)两部分组成。

  • 1989年

    石油大学(北京)恢复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

  • 1997年

    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行列。

  • 2000年

    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管辖

  • 2000年6月

    成立研究生院。

  • 2001年

    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等5个二级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 2003年

    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

  • 2005年1月

    石油大学更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北京)也相应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2006年

    “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2007年

    “工业催化”学科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石油石化领域优势突出。

  • 2010年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 2014年

    学校的科研成果“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新技术”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2014年5月

    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正式签署。

  • 2015年1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北京工程师学院暨全国示范性联合培养基地。

  • 2015年12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在乌鲁木齐成立。 

  • 2017年9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 2018年3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9月

    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

  • 2018年12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 2019年2月

    成为首批“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