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收藏
北京·北京市 创立于1898年
农林
985
211
双一流
强基计划
百年老校
公办
官方电话: 010-62737682
电子邮箱: zsb@cau.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动物医学 、 环境科学类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农村区域发展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农林经济管理 、 化学 、 电子信息工程 、 动物科学 、 车辆工程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国家级重点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 畜牧学 、 作物学 、 农业工程 、 植物保护 、 兽医学 、 农业经济管理 、 植物学 、 果树学 、 微生物学 、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农村发展管理
  • 类别
    专业名称
  • 金融学类(本科)
  •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
  • 法学类(本科)
  • 社会学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地理科学类(本科)
  • 大气科学类(本科)
  • 生物科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水利类(本科)
  • 农业工程类(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生物工程类(本科)
  • 植物生产类(本科)
  • 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本科)
  • 动物生产类(本科)
  • 动物医学类(本科)
  • 林学类(本科)
  • 水产类(本科)
  • 草学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电子商务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20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6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43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7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
    国家实验室
    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师资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38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3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862人。研究生导师140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04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千人计划”人才(含青年项目)1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含青年项目)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2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Watson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
    基本信息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并列第六位;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9个省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64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8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69人。研究生导师165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91人、硕士生导师560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9人、硕士生导师127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Watson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博士、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2747名;全日制研究生9651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758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893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773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70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国家农学门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涉农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2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学校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学校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0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学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89篇,其中SCI160篇,EI33篇,CPCI2篇,CSCD39篇;学生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1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84项;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级别学科竞赛3729项。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年,硕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3000人,博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0个大类、59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校、院基地共241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727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5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5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止2021年4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343门。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0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746人,硕士毕业生2168人,博士毕业生846人。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2017至2021年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项(不含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和青年项目);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主报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33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和免疫学11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85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东欧、中亚、非洲、拉丁美洲、北美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单位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国际学院、中荷奶业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学校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合作建设“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在此机制下开展各项实质性合作。在加强与世界顶尖院校合作的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探讨农业科研与教育合作与交流,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发起了“一带一路”与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重视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与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院校、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外一流院校和国际组织广泛开展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交换生和实习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此外,我校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8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18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的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连续两年(2019年、2020年)在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中取得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2018年,获得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联赛(超级组)冠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并列第六位;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9个省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64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8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69人。研究生导师165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91人、硕士生导师560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9人、硕士生导师127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JamesWatson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博士、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2747名;全日制研究生9651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758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893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773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70名。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国家农学门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涉农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2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学校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学校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0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学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89篇,其中SCI160篇,EI33篇,CPCI2篇,CSCD39篇;学生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10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84项;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级别学科竞赛3729项。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0年,硕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3000人,博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0个大类、59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校、院基地共241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727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5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5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止2021年4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343门。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0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746人,硕士毕业生2168人,博士毕业生846人。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有27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GENETICS》上发表,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2017至2021年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0项(不含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和青年项目);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主报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33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和免疫学11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85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

    中国农业大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国际化进程。学校与东欧、中亚、非洲、拉丁美洲、北美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单位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校内设有国际学院、中荷奶业中心、中以国际农业培训中心等国际教育、科研与培训机构。学校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合作建设“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在此机制下开展各项实质性合作。在加强与世界顶尖院校合作的同时,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探讨农业科研与教育合作与交流,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发起了“一带一路”与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重视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与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院校、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外一流院校和国际组织广泛开展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交换生和实习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此外,我校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8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18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的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橄榄球队是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连续两年(2019年、2020年)在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中取得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2018年,获得首都高校大学生足球联赛(超级组)冠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历史沿革
  • 1898年

    京师大学堂建立

  • 1905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05年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开始筹建

  • 1914年2月

    农科大学独立,改组为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以“教授农业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国立八校之一。

  • 1921年

    清华学校开办农科,设立作物学、果树园艺学、畜牧学等课程,以为志愿赴美学农之选修。

  • 1923年3月

    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以“改进农业及农民生活,培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期与农民通力合作,蔚成农村立国”为新的办学宗旨。

  • 1928年

    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实行大学区制,将北京国立九校合并组建国立北平大学,农大旋即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

  • 1934年

    清华大学创办农业研究所。在抗战期间,农业研究所先后在河北及云南地区开展了大量植物病理、生理和昆虫学调查和研究,培养储备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为中国农业科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大学迁往西安,与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等院校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 1938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为由,命令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临时大学农学院改为西北联大农学院。

  • 1938年7月

    西北联大农学院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

  • 1940年

    中共中央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

  • 1943年

    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自然科学院生物系改为农业系。内战期间,自然科学院向华北地区转移。

  • 1946年

    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以农业研究所为基础,正式成立农学院。

  • 1946年10月

    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学,于原北平大学农学院院址重建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汇聚了一大批学界才俊,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院系体制,为当时全国农业院校之冠,其中,土壤肥料学系和兽医学系更是国内仅有。

  • 1947年3月

    为了“开展农村大生产运动,为战争和人民服务”,晋冀鲁豫边区以原自然科学院农业系为基础,在山西长治建立北方大学农学院。

  • 1948年7月

    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农学院随之改为华北大学农学院,迁往河北石家庄。

  • 1949年7月

    辅仁大学农学院并入北京大学农学院。

  • 1949年9月29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综合性的新型农业高等学府

  • 1950年4月

    正式命名为北京农业大学

  • 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 1953年1月

    平原农学院部分师生并入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

  • 1953年7月

    更名为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 1954年

    北京农业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 1960年10月

    学校进入全国64所重点大学行列。

  • 1981年

    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1年11月26日

    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4年

    北京农业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 1985年10月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改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 1995年9月

    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一所规模更大、学科设置更趋综合化的新型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 1998年

    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

  • 2003年

    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高校行列。

  • 2006年

    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2007年

    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7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 2014年9月

    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 2016年12月

    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9月

    中国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 2018年3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9年7月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保护性耕作研究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