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学校现有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一室一中心”)1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创办时间
以省立第七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立蚌埠初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基础,成立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
更名为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学校校址由蚌埠迁淮南洞山。
更名为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学校设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科。
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
学校改归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领导。
改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
淮南煤矿管理总局通知学校改名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由煤矿管理总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双重领导。
皖北干校并入(合署)皖南革命干部学校。
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其任务是专门培养煤矿工业所需的技术干部。
改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皖南革命干部学校、皖北干校合并组建安徽干部学校安徽干部学校,后更名为安徽行政学院。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隶属煤炭工业部。
各专业全部招收4年制本科新生,停招专科学生。
安徽行政学院、芜湖电力学校(机械科)合并升格为安徽工业专科学校,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创建,安徽省建设厅干部培训班、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和苏州建筑工程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创建。
合肥矿业学院改名扩建为合肥工业大学,属国家教育部和安徽省双重领导,迁合肥建校。
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
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安徽机械学院,蚌埠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蚌埠机械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
合肥工大被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全国32所重点工科院校之一。同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轻工业学院、安徽交通学院、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专科部分)并入安徽工学院。
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学校采矿系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专业分出成立淮南煤炭学院。
重新招收本科生
重新招收研究生。
安徽农机学院更名为(复名)安徽工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农机系分出,恢复安徽工学院建制,改名为安徽农机学院。
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与安徽省财政厅共建成立合肥工业大学财经学院。
安徽工学院与原合肥工业大学组建为新的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被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合肥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成立。
翡翠湖校区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
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创办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
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学校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计划。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设有机械工程系(隶属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系(隶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系(隶属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气与自动化系(隶属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能源化学系(隶属化学与化工学院)、城市建设工程系(隶属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生态环境系(隶属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物流管理系(隶属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隶属经济学院)、文法系(隶属文法学院)、英语系(隶属外国语学院)、食品科学系等12个系,1个基础部,共30多个本科专业,与合肥校区差异化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对口支援北方民族大学。
新华社安徽分社、安徽省科技厅和合肥工业大学三方联合共建科学研究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信息研究院成立。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首届招生,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按两个代码,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完成学业后,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同一合肥工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同一学士学位证书。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与装备技术研究院成立。
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由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原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合并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获批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
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合肥工业大学位列其中
学校与华为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安徽首个5G联合创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