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详情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收藏
湖北·武汉市 创立于1893年
综合
985
211
双一流
强基计划
百年老校
公办
学校官网: http://www.whu.edu.cn/
官方电话: 027-68754231
电子邮箱: wlxxs@whu.edu.cn
加入对比
加入志愿表
开设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经济学 、 法学 、 口腔医学 、 新闻学 、 环境工程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地理信息系统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图书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哲学 、 生物技术 、 软件工程 、 物理学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法语 、 历史学 、 汉语言文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水利水电工程 、 化学 、 信息安全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重点学科
生物学 、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 水利工程 、 理论经济学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中国古代史 、 凝聚态物理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国际法学 、 社会保障 、 中国哲学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下二级学科) 、 基础数学 、 金融学 、 无线电物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世界史 、 口腔基础医学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分析化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 空间物理学 、 中国古代文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内科学(心血管病) 、 法语语言文学
  • 类别
    专业名称
  • 哲学类(本科)
  • 经济学类(本科)
  • 财政学类(本科)
  • 金融学类(本科)
  • 经济与贸易类(本科)
  • 法学类(本科)
  • 政治学类(本科)
  • 社会学类(本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
  • 新闻传播学类(本科)
  • 历史学类(本科)
  • 数学类(本科)
  • 物理学类(本科)
  • 化学类(本科)
  • 地理科学类(本科)
  • 地球物理学类(本科)
  • 生物科学类(本科)
  • 心理学类(本科)
  • 统计学类(本科)
  • 力学类(本科)
  • 机械类(本科)
  • 仪器类(本科)
  • 材料类(本科)
  • 能源动力类(本科)
  • 电气类(本科)
  • 电子信息类(本科)
  • 自动化类(本科)
  • 计算机类(本科)
  • 土木类(本科)
  • 水利类(本科)
  • 测绘类(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本科)
  • 轻工类(本科)
  • 核工程类(本科)
  • 农业工程类(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建筑类(本科)
  • 生物工程类(本科)
  • 基础医学类(本科)
  • 临床医学类(本科)
  • 口腔医学类(本科)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科)
  • 药学类(本科)
  • 医学技术类(本科)
  • 护理学类(本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
  • 工商管理类(本科)
  • 公共管理类(本科)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科)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
  • 电子商务类(本科)
  • 旅游管理类(本科)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科)
  • 设计学类(本科)
  • 科研实力
    • 47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博士
    • 262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博士
    • 57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硕士
    • 25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数
      硕士
    实验室与研究机构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 、 口腔生物医学工程 、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 、 地理信息系统 、 植物发育生物学 、 水力机械过渡过程 、 水工岩石力学 、 生物医学分析化学 、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 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 国际法研究所 、 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7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9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6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9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基本信息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7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有123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0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9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05人,硕士研究生19699人,博士研究生7163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5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 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学校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7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系)。有123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800余人,有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22人次“973项目”(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6位“863项目”计划领域专家、7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5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3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9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端智库、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8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6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05人,硕士研究生19699人,博士研究生7163人,另有外国留学生245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415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历史沿革
  • 1893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893年11月29日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 1896年

    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种语言。

  • 1902年

    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 1911年

    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 1913年

    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 1922年

    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 1923年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 1924年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 1926年

    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 1928年

    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 1932年

    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 1935年

    开办研究生教育。

  • 1936年

    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 1938年

    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 1946年

    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 1950年

    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

  • 1952年

    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

  • 1953年

    工学院电机系电信部分,土木系建筑设计部分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 1954年

    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 1956年

    恢复哲学系。

  • 1958年

    恢复外文系。

  • 1960年

    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 1966年

    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 1970年

    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 1977年

    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 1978年

    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 1981年11月

    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 1983年

    成立新闻系。

  • 1984年

    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 1986年

    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 1988年

    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 1990年

    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 1992年

    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 1994年

    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 1995年

    成立新闻学院。

  • 1995年

    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 1996年

    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 1997年

    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 1998年

    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 1999年

    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 2000年8月2日

    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均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均通过了“211工程”的评审)。

  • 2001年2月13日

    进入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 2001年12月

    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2009年

    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 2010年6月

    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 2013年4月

    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 

  • 2016年9月20日

    由国家保密局、湖北省国家保密局、武汉大学共同打造的国家保密学院、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武汉基地正式落户武大。

  • 2016年9月27日

    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大学深圳校区。

  • 2017年9月16日

    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 2017年9月21日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

  • 2018年3月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4月

    成为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 2018年11月

    武汉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 2019年7月

    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

  • 2019年10月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成立

  • 2019年11月

    武汉大学楚剧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